风险提示:消除潜规则才能防范招生陷阱
客观地说,以上这些骗局都是非常老套的,用老掉牙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。只要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,骗子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,无非是打着人脉广、关系硬的幌子,以内部指标、低分高录、自主招生等为诱饵,利用学生的升学需求和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,最终实现诈骗目的。在此,需要追问的是,对于如此老掉牙的骗局为何仍有家长上当?为什么明显背离常识的招生套路还会有人相信呢?
少部分家长之所以不走寻常路,迷信“找关系、走后门”的偏方,根源是对“中国式关系”的依赖。现实中,我们常常认为只要有关系就能办成事,只要有金钱就能所向披靡。因为过于迷信人情、关系和社会资本的能量,所以对制度、规则缺乏敬畏和价值认同,致使少部分人热衷潜规则却不尊重和敬畏明规则。在招生潜规则的裹挟之下,望子成龙的家长可能丧失基本的判断力,稍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之中。
高校招生兹事体大,不仅关乎教育公平,而且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流动图景。招生陷阱频频出现,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和前程,而且会让家长蒙受损失。面对层出不穷的招生陷阱,还要从纾解“中国式关系”的影响着手,这就需要打造一个更加公平、透明的社会环境,只要符合标准、符合相关要求的,不找关系、不走后门也能把事情办成。反之,如果不符合标准、不符合要求,即使花再多的钱、找多硬的关系也是枉然。当“找关系、走后门”办不成违规之事的时候,谁还会依赖“中国式关系”?谁还会寄望于旁门左道?
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,“培养人,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”。高校招生作为一种教育分层的手段,承载着许多人社会流动的期望;根治招生骗局,维护高考招录的规范有序,就是守卫无数家庭尤其是寒门子弟对未来的希望。作为考生和家长,只有进行清醒的自我调适,丢掉幻想、剔除走捷径的不良心态,多一些风险防范意识,才能远离骗局。当“与其投机取巧,不如脚踏实地”成为强烈的、普遍的、持久的价值认同,“中国式关系”也就没有了市场,骗子也就再无可乘之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