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险提示:疫情期间网购纠纷需维权有道
刚刚过去的“3·15”消费者权益保护日,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开展了第二期普法讲堂活动。疫情期间,网购成为人们购物的首选方式,因而遇到网购纠纷也十分常见,如付款后商家迟迟不肯发货、商家临时坐地起价、购买到假冒伪劣防护物资等等。
以北京市为例,就12368诉讼服务热线和“法院直通车”平台收到的咨询类问题来看,因疫情引发的网购类纠纷法律咨询问题占所有法律咨询问题的20%至30%,这些都是可能形成诉讼的潜在纠纷。
从根本上看,网购纠纷既有商家的违规经营行为所致,也与消费者科学消费能力与消费维权能力不无关系。法官建议普通消费者要学会理性购买,如某些信用资质不高的网络店铺大批量销售N95或医用外科口罩,应谨慎辨别。当然,最为重要的是应坚持适用原则,谨防盲目消费下的大量囤货。从消费维权能力来看,有些消费者法律知识不够,不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;有的消费者为了省事,而不去主动维权,;还有的消费者,盲目参与有风险的消费,从而导致自身权益受损。
疫情期间网购遇纠纷需维权有道。一方面,需要相关部门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警示教育,帮助公众知法懂法,依法维权;另一方面,市场监管部门对消费者投诉的焦点问题和商家,也应及时出手整治,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。当然,对于商家而言,恪守依法诚信经营的理念,这既是其立足市场、实现发展的根本,也是杜绝网购纠纷的主要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