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险提示:"新型农业”投资藏陷阱,农民遭遇“花式坑骗”
各地正在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、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这本应成为农业现代化、农民致富的好渠道。可是最近,一些人打着“新型农业”的幌子,通过搞“共享农业”、办“合作社”等手段,编造种种吸引眼球的赚钱噱头,许以高额回报,引诱农民投资参与。
捏造“新概念”诱骗农民上当
去年以来,四川等地冒出一家叫“人人树”的公司,宣称是搞“共享农业”的,推出一款“人人树”手机App在农村地区推广,引诱农民下载参与。其App中有果树、菜地、畜禽等产品,每款价格不同,供会员认购。按照其宣传,认购这些产品,一年收益可达投资额的3倍之多。
“人人树”曾在成都搞宣传,公司创始人赵正奇说,他们在全国已布局几十家分公司,将“传统农业、共享经济模式、互联网娱乐化”有机结合起来。
四川自贡一名参与的农民说,只要不停地认购,并在微信朋友圈每天发一篇“人人树”的广告,集齐10个赞就可以提现;介绍其他人成为会员,还可以获得提成,甚至能享受500万元/年以上股权分红,享受乡村别墅终身使用权,“收益高得离谱,反正就是要你不断投钱,不断拉人头发展下线”。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其App出现无法提现的情况,客服说是系统在升级,后来,App干脆无法下载和运行,公司也联系不上了。
记者调查发现,公司注册地、实际运营地、宣传推广地“相互分离”,是不法分子躲避打击的惯常手段。根据工商注册信息,“人人树”在全国各地注册了数十家公司,其App属于人人树(北京)信息科技有限公司,而实际运营地则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五一大厦创客中心。记者不久前找到其绵阳涪城区运营地看到,这家公司已人去楼空。周围其他公司的人员说,“人人树”公司“跑路”了。
这并非个例,近期不少地方冒出类似这样的“新型农业”陷阱。
合作社“新项目”成坑农新幌子
这几年快速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,也成为不法分子坑害农民的新幌子。冷链仓储、物流一直是农产品销售中的短板,各地很多“补短板”新建项目中,都有冷链仓储和物流项目。一些人却动上了歪脑筋,去年5月成立的“彭州颐好合作社”位于成都彭州市,正是打着乡村振兴的旗号,以新建“农产品冷链物流”项目和“股权投资”等名义,承诺高额回报,在彭州、德阳等地农村向农民非法集资。
目前,“彭州颐好合作社”所属的“北京颐好科技发展专业合作社”因涉嫌组织、领导传销已被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东胜分局立案侦查,公司法人代表、主要骨干已被抓获,相关资产已被查封、冻结。
采访中,很多农民反映,这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很火热,大家都知道加入合作社比单打独斗好,可以抱团儿闯市场,还能互助互利,但是,也听说有些合作社圈了大家的钱,然后经营不善倒闭了,或者干脆“跑路”了,农民的钱打了水漂。他们盼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监管,并指导农民擦亮眼睛”。
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今年4月印发了《关于开展涉农领域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整治活动的通知》,要求各地于4月1日至6月30日集中开展涉农领域非法集资排查整治,并与清理农民合作社“空壳社”结合起来。
记者调查发现,当前,以“新型农业”幌子坑害农民,主要有以下几种“套路”:有的假借乡村振兴政策,借口种植、养殖、项目开发、合作社发展等向农民筹钱;有的“空壳社”无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,却虚构“盈利”吸引农民认领股份、入股分红;有的假借商品销售、回购、转让等方式,引诱农民参与;有的采用传销或秘密串联的形式集资;还有的利用“互联网+农业”概念,通过电商、手机App等形式欺骗农民。
对于打击“新型农业”坑农陷阱,专家建议,农业、公安、金融、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建立常态化的协作机制,对宣称高额回报、发布集资信息的“新型农业”主体加强排查清理,对排查出的线索进行有效处置,及早查封、扣押、追缴涉案资产。